这篇文章讲述的是1944年6月28日至7月14日之间,发生在湖南张家山的一场激烈战斗。
张家山,原名碧云峰,位于火车西站附近,战略位置极其重要,周围包括张家山社区、平安大厦、气象局、胜利小学等地区。日军将其标记为“黑高地”。该地区的地形呈“品”字形,周围高地较为密集,适合互相支援和掩护,是个难攻易守的阵地。
起初,由第10师第29团第1营负责防守,6月29日晚,由第30团第2营接替防守任务。日军方面,步兵第116师团的第133联队被派遣进攻张家山。第133联队此前在四次战斗中从未失败,因此其指挥官黑濑平一十分自信。他亲自带队侦察,并与其他部队协商,计划同时攻击湘桂铁路一线及周边阵地。
战斗从6月28日到6月29日开始,中国守军在中美空军的支持下,顽强抵抗。尽管日军的猛攻频频,守军的阵地依然稳固。日军在连续五天的攻势中,逐渐攻占了部分阵地,但又被中国军队反击收复。
展开剩余68%6月30日,日军决定转为夜间攻击,以避免中美空军的优势。在随后的几天中,日军对张家山阵地进行了集中炮火轰炸、空袭以及毒气攻击。然而,中国守军毫不退缩,在激烈的战斗中,不仅坚守工事,还积极进行侧射、急袭,并使用手榴弹和白刃战与敌人搏斗。
7月4日,日军将火炮推进至距离中国阵地仅500米的地方,展开猛烈轰炸。守军的炮兵进行了坚决反击,持续了近一小时的炮战。尽管日军步兵展开了几波波浪式攻击,守军依然坚守阵地,没有被突破。7月5日,战斗双方都付出了伤亡代价,但阵地依然未被敌军占领。
7月6日,蒋中正向第10军发来了两份电令,表扬了守军的英勇表现,并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以及忠勇勋章。
接下来的几天,日军不断轰炸,并投下燃烧弹和毒气弹。7月11日傍晚起,日军再次发动猛烈攻击。连续三天的冲锋中,日军几乎每次都以百人一队发起冲击,局势变得更加激烈。到了7月13日下午,守军工兵连全员殉职,阵地岌岌可危。葛先才师长亲自带领部队前来支援。
7月14日清晨,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张家山的失守和收复经历了13次反复。阵地上的尸体堆积如山,情况惨不忍睹。葛师长认为,若继续坚守,阵地将难以维持,且天气酷热、尸臭难忍,于是决定撤退。到7月15日黎明,守军已撤退至打线坪预备阵地。此时,第10师的三个步兵团几乎全军覆没,剩余的只是5个连队,而日军第133联队3000人中仅剩下250名幸存者。
这场战斗展现了中国守军的坚韧与英勇,尽管最终未能完全胜利,但他们成功拖延了日军的进攻,为其他战线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