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构于建炎元年(也就是1127年)在应天府登基称帝,直到祥兴二年(1279年)崖山海战失败,南宋总共存在了一百五十二年,这差不多是那些大一统王朝寿命的一半。
跟其他朝代比起来,南宋皇帝在位的时间普遍偏长。
南宋一共有九位皇帝,除去最后登基的三位年幼的皇帝,前面六位皇帝在位时间加起来有一百四十七年。
在汉、唐、元、明这些朝代,平均每二十四年就要换个皇帝,兄弟子侄们常为争皇位打得不可开交,而南宋的皇位交接却显得挺平稳。
但让人惊讶的是,在南宋那么平稳的朝代更迭中,真正能做到父亲去世儿子直接继承皇位的,就那么一回,而且还是国家快不行的时候。
得明白,南宋那会儿理学正火得不行,三纲五常这些观念特别受那些理学家推崇,到处宣扬。可有意思的是,就算在理学这么盛行的南宋,儒家那套“父亲去世儿子接班”的老规矩,差点儿就没能延续下去。
展开剩余94%很明显,南宋时皇位继承挺没规矩的,一来是皇帝的孩子不多,二来权臣势力太大,甚至能逼着皇帝让出皇位。
【宋高宗赵构-宋孝宗赵昚:赵构无子,收养禅让】
我们都知道,南宋的开国皇帝就是宋高宗赵构。
宋徽宗和宋钦宗连同北宋皇室成员大多被俘后,赵构在北宋老臣们的支持下,于应天府登上了皇位。
这里说的应天府并非大家所熟悉的南京,它其实是现在河南的商丘。
但这时外面有劲敌环伺,内部又发生兵变,赵构刚坐上皇位,就险些被赶下台。
建炎二年(1128年)七月,抗击金兵的大将宗泽去世了,金军一听这消息,马上向南进攻,宋高宗赵构吓得赶紧从扬州跑到临安,只让宠臣王渊在后面抵挡。
王渊咋啦?他被金兵吓得六神无主,压根儿不想抵抗,还借着公事的名头,把运送士兵的船用来搬自家的财物。结果好几万宋军没法坐船撤走,只能被俘虏。这可把一帮将领气坏了,不停地弹劾王渊,希望能给他判个死刑。
但赵构是怎么做的呢?他不仅袒护,还只是做了个降级的表面功夫,这让不少宋朝将领都十分气愤。
殿前都指挥使苗傅与御营右军副头目刘正彦悄悄商议,打算发动兵变,让才三岁的皇子赵旉坐上皇位。
1129年建炎三年三月二十六这天,正赶上宋神宗的忌辰,百官都来祭拜,苗傅和刘正彦趁机发动政变,把赵构的皇位给废了,让赵旉当上皇帝,改年号为明受。
还好有张浚、刘光世和韩世忠他们这些人赶紧带兵来救驾,不然赵构可能就被赶下皇位了。
赵构重新坐上皇位后,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,马上把赵旉立为太子,但赵旉没当多久太子就死掉了。
更糟糕的是,有一回金兵突然杀来时,赵构正和妃子玩得开心,一听到金兵到了,吓得赶紧逃命,结果后来被吓得没了生育能力。
当时赵构才二十六岁,他不相信自己这辈子会没有儿子,但为了堵住那些大臣的议论,他学宋仁宗的做法,一边从民间找来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,接到宫里养着当备选,一边四处寻医问药。
赵伯琮进宫那一年才五岁,虽是宋太祖的后代,可北宋时是太宗这一支的人当皇帝,对太祖那一支自然是有意打压、疏远。
赵伯琮他爹那辈儿,太祖这一脉的人大多都衰败了,他爹赵子偁也就当了个八品官,在嘉兴做个县丞。
选太祖这一支脉,主要是因为太祖这一脉势力没那么大,等将来有了儿子,能直接把他赶出宫去,要是换作太宗那一支,可就没这么容易对付了。
在宋朝那会儿,皇族成员要是身份变了,通常也会跟着改名字。就像赵伯琮进了皇宫,名字就变成了赵瑗,而从赵瑗到后来大家都知道的赵昚,中间其实还换过好几个名字呢。
公元1160年,也就是绍兴三十年,赵构寻医问药三十载,终究没能再得一个儿子,他认命自己不会有后了,便正式将赵瑗立为皇子,并给他改名为赵玮。
虽然赵玮当上了皇子,可这几年在宫里一直过得不怎么顺心。
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坚决不同意,秦桧也在一旁不停说坏话,而且,最大的麻烦在于,跟他一起竞争的还有另一位入宫候选人赵璩。
幸亏有恩师史浩在一旁帮忙,才让他有惊无险地从候选皇子变成了正式皇子,以后还有可能当上皇帝呢。为啥说有可能呢?因为他的地位也不怎么牢靠,在立为皇子的第二年,赵玮就差点被拉下马了。
公元1161年,也就是绍兴三十一年,金国皇帝完颜亮大举进犯南方,朝廷上下一片慌乱。那时刚当上皇子没多久的赵玮也是激情满怀,马上给宋高宗赵构上书,请求亲自率军北上迎战金兵。
史浩在家养病时听闻此事,立刻觉得情况不妙,急忙赶往赵玮家中,生怕去得迟了。
这是为啥呀?要知道,从古时候起,太子亲自带兵去打仗,这可是皇帝特别忌讳的事儿,唐肃宗当年带兵当上皇帝就是个惨痛的教训,史浩能不害怕吗?
赵玮听了这话,吓得冷汗直冒,在史浩的提醒下,他急忙又写了奏章,先说自己之前行为有失妥当,接着恳请“能随皇上出行护驾,以尽忠臣孝子的本分”。
其实,赵构因为第一封信气得暴跳如雷,父子俩差点翻脸,等看到第二封信,才稍微消了点气,后来就同意赵玮随自己到建康督战,还让他“去分辨各位将领”。
采石矶那一场大战,完颜亮吃了败仗,接着又碰上士兵哗变被杀,金国军队只好撤走,南宋的危难就此化解。
可能是觉得烦了,赵构马上就说要把皇位让出去。
1162年农历五月,赵玮改了名字叫赵昚,并被正式立为皇太子,同年十一月,宋高宗让出皇位,赵昚登基,成了宋孝宗。
【宋孝宗赵昚-宋光宗赵惇:提前禅位】
宋孝宗被赞为南宋最贤明的皇帝,刚登基没多久就下令出兵北伐,可惜最终没取得什么显著战果。
宋孝宗到了老年,也像赵构那样,对处理朝政没了兴致,若不是太上皇赵构还在世,他怕是早就把皇位让出去了。
淳熙十四年(即1187年),一辈子享尽荣华的赵构离世了,宋孝宗随即表明,要为赵构守三年丧期,还计划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惇。
大臣们觉得,皇帝每天得忙于处理国家大事,不用像普通百姓那样守孝满三年,所以建议不把皇位传出去,不过可以让皇子早点参与朝政。
对宋孝宗来说,把大权交给太子,跟直接让位也差不了多少,于是就应下了。
接下来的几年里,宋孝宗慢慢把大权移交给了太子赵惇,后来甚至让太子参与朝政处理事务。等到淳熙十六年(1189年)的二月二日,宋孝宗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惇,赵惇就这样成了南宋的第三位皇帝,也就是宋光宗。
【宋光宗赵惇-宋宁宗赵扩:光宗被迫禅位】
与宋孝宗把赵构当作亲爹一样尽孝不同,宋光宗这个亲生儿子,却对宋孝宗显得颇为叛逆,甚至不愿相见,最后索性连面都不见了,宋孝宗临终时想见他一面都遭拒绝,此事在朝中民间都引发了诸多议论。
宋光宗为啥这么不听话呢?主要因为有人插手了他继承人的选定。
宋光宗膝下仅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赵梃很早就去世了,二儿子赵扩便成了唯一的皇位继承人,可宋孝宗觉得,这个孙子性格太软弱,难以担当起继承大统的重任。
宋光宗仅有的那个儿子没法继承皇位,那谁合适呢?有个合适人选是宋光宗的侄子赵抦,他是宋孝宗二儿子赵恺的儿子。
提到这事儿,就不得不聊聊宋孝宗选太子的事儿了。
宋孝宗有好几个儿子,宋光宗只是其中排行第三的那个,大儿子早逝后,按说该轮到二儿子赵恺当太子了。
宋孝宗却认为,二儿子性格过于忠厚老实,难当君主之任,于是跳过二儿子,把皇位传给了三儿子宋光宗。
赵恺没被选上继承皇位,才三十五岁就心情郁闷去世了。可能是宋孝宗想补偿二儿子,又或者觉得皇位本就该是老二这一支的,于是他就插手了宋光宗选继承人的事。
宋光宗觉得,这皇位嘛,还是传给自家儿子才合适,哪能便宜了侄子呢?所以对于父亲的插手,他心里那叫一个不痛快。
另外,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可不是个省油的灯,她天生爱嫉妒,还特别自私自利。
还没当上皇后那会儿,她就总爱在赵惇和周围人之间挑拨离间,结果多次被赵构和宋孝宗责骂。
李凤娘不断从中作梗,加上她和父亲在选谁当皇储这事上意见不合,让宋光宗心里和精神上的负担越来越重,最后精神都有点错乱了。宋孝宗想见见儿子,李凤娘却总是阻拦,使得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差。
满心忧愤的宋孝宗,到了绍熙五年(1194年)终于撑不住病倒了,他临死前最大的心愿,就是能见见自己的亲生儿子。
但宋光宗却一直不愿意去见上一面。
丞相留正实在看不过眼,便领着满朝文武去劝宋光宗,可宋光宗偏就不去。更荒唐的是,两天后,宫里传下旨意,说留正冒犯了皇上,竟被罢了官。
病重的宋孝宗后来听闻了此事,心中彻底没了希望,六月上旬便与世长辞了。
父亲离世,按理该由儿子来操办丧事,可宋光宗既没到场致哀,也没表示悲痛,更未着孝服,最后是赵构的皇后吴氏出面,代替他完成了祭奠仪式。
在古代那个礼法无比重要的时代,要是大丧期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主持,那可是从未有过的人伦大灾难,这样一来,大臣们对宋光宗的不满也就更强烈了。
宋孝宗去世后的第二个月,赵汝愚、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助力下,扶持嘉王赵扩坐上了皇位。
之前赵扩完全没听说这事儿,一听说要让他当皇帝,吓得在大殿里四处乱窜,死活都不愿意坐上那个皇位。
最终是太皇太后吴氏亲自为赵扩披上黄袍,他这才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,赵扩后来就成了宋宁宗。
这次退位啊,其实就是大臣们联手逼宫搞的政变,宋光宗一辈子都抓着皇位不放,谁承想,到头来动摇他皇位的,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。
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,宋光宗始终不愿承认自己已经退位,甚至不肯见儿子一面。而之前对宋光宗极为严厉的李凤娘,此时却对他关怀备至。
被逼着让出皇位九年后,到了庆元六年(也就是1200年)的九月,宋光宗去世了。
【宋宁宗赵扩-宋理宗赵昀:宁宗无子,收养禅让】
跟前面几位皇帝比起来,宋宁宗生的孩子不算少,可前后一共九个皇子,都没能养活,全夭折了。没辙,只能像老祖宗那样,靠收养孩子来继承皇位了。
宋宁宗总共养了两个儿子,一个叫赵询,一个叫赵竑,他们都是宋太祖的后代。
咱们先聊聊赵询,他本来叫赵与愿,是宋太祖赵匡胤二儿子赵德昭那一支的后人。
开禧元年(1205年)时,赵询就被选定为太子了,他比宋孝宗有福气,年纪轻轻就开始参与国家大事,这太子之位啊,坐得是稳稳当当的。
可他并没有做皇帝的福分,在嘉定十三年,也就是1220年那会儿,就因病去世了。
如此这般,赵竑便被选定成了新的皇子。
赵竑跟宋孝宗一样,都是赵匡胤四儿子赵德芳的后人,跟之前那几位被领养的皇子比起来,赵竑的成长历程要曲折得多。
公元1206年开禧二年时,沂王赵抦离世了。之前提过,赵抦是宋孝宗原本打算立为继承人的另一个孙子,可他的独子早早就夭折了,如此一来,沂王这一支脉就断了香火。
为了让这支家族血脉延续下去,赵竑被过继给了赵抦,先改名为赵均,承袭了沂王的爵位,后来又改名为赵贵和。
赵询去世后,宋宁宗又把他选来当皇子,还给他正式改名叫赵竑。
这样一来,原本的沂王赵抦又可能没有后代继承王位了。于是,在宋宁宗的授意下,史弥远开始在全国物色合适的宗室子弟来继承沂王的位子,这事儿后面再细说,咱们还是先接着聊赵竑。
赵竑被选为皇位继承人,照常理,他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事,可没想到他却把当朝权臣史弥远给得罪了。
史弥远是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大权臣中的一位,他对外促成了“嘉定和议”,对内却专横霸道,完全是一副权臣的派头。
偏偏太子赵竑对他心生不满,公开宣称自己登基后,定要将史弥远发配至海南,这让史弥远深感恐惧。
嘉定十七年(也就是1224年),宋宁宗去世了,虽然他没把赵竑立为太子,可赵竑此时名义上是宋宁宗仅有的儿子,当储君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但史弥远却威胁杨皇后,逼她改立别的宗室子弟赵昀当皇帝,而赵竑则被流放到了湖州。
之前提到过,赵竑当上皇子后,宋宁宗吩咐史弥远在宗室里挑个人来继承沂王的血脉,史弥远就把这事儿派给了手下余天锡去办。
余天锡路过绍兴那会儿,正赶上天下大雨,便跑到全家躲雨,没想到正好遇见了借住在全家的赵昀。
巧的是,赵昀正好是赵德昭的第九代后人,于是,他被接到了临安,成了新沂王的接位人,后来又被史弥远硬推上皇帝的位置。
【宋理宗赵昀-宋度宗赵禥:赵昀无子,找侄子继位】
宋理宗是在史弥远的扶持下登上皇位的,所以刚继位时手里没啥实权,直到绍定六年(1233年)史弥远去世,他才真正开始掌权。
多数人都认为宋孝宗是南宋最贤明的君主,但其实宋理宗的表现也相当不错。
一登基便雷厉风行地推行变革,将岳飞尊封为鄂王、赐谥号忠武,并向大臣们表明,自己坚决支持抗金作战。
随后整治官员作风、调整财政,精心挑选宰相人选,大力推崇理学,废除了史弥远二十年来独揽大权所造成的各种弊端,为日后抵抗蒙古提供了物资保障,被称作“小元祐”。
宋理宗开始亲自处理朝政的第二年,便决定与蒙古联手攻打金国。到了端平元年,也就是1234年,他与蒙古人一起行动,把多年的仇敌金国给灭了,还得到了金哀宗的遗体以及金国的玉玺等重要物品。
这表示南宋接过了金国的正统地位,随后乘势出兵,夺回了唐、邓、海、蔡等地,把宋蒙的边界推到了淮河以北。
虽说收复洛阳这事儿遭人非议,可到洛阳去祭拜太祖和太宗的陵墓这事儿意义非凡,要知道宋理宗是史弥远扶起来的,并非宋宁宗立的太子。
让大臣们去主持祭祀,这关乎自己皇位坐得稳不稳,好借此表明自己才是大宋真正的天子。
宋理宗在两宋皇帝里坐龙椅的时间排第二,就比宋仁宗少点,他足足当了41年皇帝,可惜三个儿子都早早去世了,没办法,只能接着收养孩子了。
与以往从民间寻觅皇位继承人不同,宋理宗当时尚有胞弟赵与芮健在,巧的是赵与芮也有个儿子叫赵孟启,宋理宗便把江山交给了这个侄儿,只可惜这侄儿脑子不太灵光。
赵孟启其实是赵与芮和他一个小老婆生的孩子。因为赵与芮的正妻没生下孩子,又心狠手辣还爱吃醋,一发现其他妾室有了身孕,就逼她们喝药把孩子打掉,赵孟启的妈妈也没能幸免。
但赵孟启在娘胎里就特别顽强,打胎药都没能把他打掉,不过也因为吃了这药,他变得智力不太灵光,身子骨也弱,直到七岁才会好好说话。
1246年淳祐年间,年仅六岁的赵孟启进了皇宫,被赐名为赵禥,成了未来的皇位继承人。
正值南宋动荡不安之时,又碰上个不称职的太子,大臣们屡次劝说宋理宗另立太子,可宋理宗却执意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。
公元1264年,也就是景定五年的时候,赵禥登上了皇位,成了宋度宗。
【宋度宗赵禥-宋恭帝赵显:南宋史上唯一的一位父死子继的皇位传承】
宋度宗堪称昏聩之君,说白了就是沉迷享乐、毫无德行。
他年仅三十五岁便离世,一生有七个儿子,可惜只有三个顺利长大。
宋度宗因沉溺酒色,身体垮掉,在咸淳十年(也就是1274年)的时候,仅仅当了十年皇帝就去世了。随后,他的二儿子赵?登上了皇位,成了宋恭帝。这次皇位交接,是宋朝历史上唯一一次父亲去世后儿子直接继位的,可这时南宋已经快要走到头了。
元军攻打过来,德祐二年(也就是1276年)的时候,临安城被攻破了,才五岁的宋恭帝跟着谢太后投降,之后就被送到了大都。
【宋恭帝赵显-宋端宗赵昰-宋少帝赵昺:风雨飘摇,兄终弟及】
临安被攻破后,宋度宗的大儿子赵昰在福州被陆秀夫和张世杰扶上皇位,成了宋端宗。
元军一路紧追不舍,宋端宗历经无数次惊吓与奔波,最终在祥兴元年(1278年)于碙洲一处荒岛病故,这碙洲便是如今的江门新会。
为了让大家团结一心,陆秀夫他们便推举三皇子赵昺做了皇帝,这就是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。
然而第二年的崖山海战里,宋军又一次吃了败仗,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赵昺跳海身亡,南宋就此覆灭。
看看南宋那些皇帝,除了宋度宗把位子传给宋恭帝是老爸死了儿子接着当之外,其他皇帝要么是被大臣们逼着让出皇位,要么是大臣们另立他人为帝,还有的是因为没有儿子,就挑了个宗室里的孩子来当皇子,这种奇特的皇位传承方式,在历朝历代中都是很少见的。
发布于:山东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