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7年的这一天,皇榜揭晓,北宋的京都汴梁城热闹非凡,街道上人头攒动,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。许多人纷纷走出家门,前往榜前一睹自己的名字。
“苏兄,恭喜你们兄弟俩同时高中!”一位朋友抱拳祝贺苏轼,话语中满是欣喜。
“同贺同贺,你们曾家也了不起啊,六口人竟然全都考中了,真是令人钦佩!”另一位朋友也抱拳回礼。
展开剩余84%原来,这一幕发生在曾巩看到榜单之后,他恰好遇到了苏轼,两人彼此庆祝着这场堪称传奇的科考大捷。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同时中榜,而曾巩和他家族的三个弟弟、两个妹夫也一同考中进士,真是前所未闻,朝野为之震动。
曾巩和曾家无疑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焦点。因为科考是全国的选拔赛,不少人一生努力也未必能中进士,但曾家却一举成名,难免让人产生疑问,他们究竟有什么独特的秘诀?
曾巩出生于1019年,家乡位于江西南丰,是一个典型的官宦之家,书香门第。年少时,曾巩便显示出了超凡的才智,记忆力极好,四书五经几乎都能背诵出来。12岁时,他不仅能即兴作诗,还能流利地写出精美的文章。为了测试儿子的才学,曾父让他写《六论》,曾巩毫不费力地完成了,文笔清晰,见解独到,成为了当地的“神童”。
14岁时,曾巩随父亲来到如皋,开始在父亲的安排下接受更严格的教育。那时如皋人才济济,学术氛围浓厚,曾父希望他能在这片土壤中汲取更多养分,早日成才。父亲将他安排在中禅寺的东厢房,安静地读书,避免受到外界打扰。曾巩也未辜负父亲的期望,每日专心学习。学完后,他会到池塘边清洗文具,久而久之,那池水变成了墨水,成为了激励后人的佳话。
到了18岁,曾巩决心和哥哥一起前往京城参加科考。然而,尽管他充满信心,结果却未能如愿,名落孙山。家乡人对此感到非常意外,但还是宽容地接受了这一事实。甚至有些人幸灾乐祸,讽刺他们的失败。曾巩的哥哥因此深受打击,不久后去世。面对这种打击,曾巩并没有一蹶不振,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,决定再接再厉。
然而,命运似乎开了个玩笑。第二次科考,曾巩依旧未能中榜,心中的失落难以言表。但他并未气馁,反而从中吸取了教训,继续努力,第三次参加科考时,他已经38岁,时光已经流逝了15年,家庭也经历了巨大的变故。尽管如此,他仍然决定孤注一掷,带着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一起参加考试。这一次,终于迎来了曙光,曾巩考中了进士。
曾巩的成功,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,还得益于他遇到的贵人——欧阳修。欧阳修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还是当时文人的楷模,许多后来的名人,如苏轼、王安石等,都得到了他的提携。对于曾巩来说,能够认识欧阳修,是他人生的转折点。
20岁时,曾巩随父进京,进入太学深造,眼界一下子开阔了。他结识了范仲淹、王安石等人,并在他们的帮助下,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。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圈中有着极高的威望,曾巩被他深深吸引,并决心自荐,希望能得到欧阳修的指点。通过一篇《上欧阳学士第一书》,他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,并请求欧阳修收他为弟子。欧阳修看到这封信后,被曾巩的真诚与才华打动,答应收他为徒,称他为“群鸟之中卓然而立的鄂鸟”。曾巩由此开始了与欧阳修的师徒关系,在他的指导下,曾巩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。
尽管曾巩的第一次科考失利,他并未放弃,而是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,专注于古文和策论,而不是随波逐流去附和时下的歌赋风格。在欧阳修的鼓励下,曾巩坚守初心,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。第二次参加科考时,他已经变得更加成熟,心态也更加平和。然而,尽管他没有中榜,欧阳修依旧对他充满信心,并不断鼓励他坚持下去。
终于,1057年,欧阳修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主考官。曾巩这次终于高中,并且,他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一起,成就了曾家在科考史上的壮丽篇章。
在曾巩的成功背后,除了努力和贵人的帮助,还有他背后的妻子晁文柔的支持。妻子出身名门,虽然家境不如曾巩,但她不嫌弃曾巩的贫困,甘愿嫁给他,陪伴他度过了艰苦的岁月。婚后的晁文柔没有娇贵的脾气,而是主动承担家务,照顾家里的一切,使曾巩能够专心读书,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。
然而,辛勤劳作的妻子终究未能抵挡住岁月的摧残,过度劳累导致她的身体日渐虚弱,最终不久后去世。曾巩深感痛惜,并将这段情感写进了《秋夜》一文,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与感激。
1057年科考的辉煌成果,使得曾家成为了史册中的传奇。六人同时高中,不仅令世人震惊,朝廷也为之一振。这一届科考,因曾家而载入史册,曾巩和他的家族也因此名垂千古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