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隔六年,中美高层互动重燃,却因一架波音飞机“变了味”
2024年9月21日,距今已有六年之久,一支来自美国国会众议院的代表团终于再次踏足中国大陆,此行受到了中方高规格的接待,气氛一度十分融洽,双方围绕着多项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。然而,出人意料的是,此次访问的画风在第三天发生了急转直下。一向以温和外交辞令著称的美国议员,却在公开场合抛出了一个让众人愕然的请求——要求中国立刻向波音公司下单,以拯救这家濒临困境的航空巨头。
此次以修复关系为初衷的“破冰之旅”,为何迅速滑向了赤裸裸的商业推销,甚至演变成一场经济援助的谈判?波音公司是否真的已走到了“穷途末路”,需要中国出手相救?一系列的疑问,不禁让人对此次访问的真实目的和潜在影响,产生了深刻的审视。
“烟雾弹”下的真实意图:从外交辞令到商业推销的惊天转变
9月23日,北京钓鱼台国宾馆,原本在轻松氛围下进行的会谈,随着众议员亚当·史密斯的一番话,气氛骤然变得微妙。史密斯,这位在国会武装部队委员会长期担任要职、对军工企业运作了如指掌的资深议员,在开场白中依然不离“避免误判”、“加强对话”等老生常谈的外交辞令,听起来并无新意。然而,当他话锋一转,直接点名波音公司,并提出中国应增加波音飞机订单时,在场所有人都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。
展开剩余85%值得玩味的是,几乎在同一时间,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·伯恩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会谈照片,并配文称“正在进行非常有成效的对话”。一边是外交辞令,一边是赤裸裸的商业推销,这种割裂感的设定并不新鲜,但此次转换之突兀,却如同一个人刚与你畅谈人生理想,转眼就变成了推销保险,令人猝不及防。
史密斯提及中美军事沟通渠道不足,容易产生误判,呼吁双方在多领域开展交流,这番话语更像是为后续的“救助波音”行动所设下的“烟雾弹”。代表团中,民主党与共和党议员比肩而至,这种跨党派的配置,清晰地表明了此次行动并非某个党派的“个人行为”,而是美国政府意图的“统一动作”。当一场具有外交意义的访问,突然转向一场商业推销;当政治对话,演变成经济上的“紧急救援”,其背后的算盘,显然不那么简单。
此次访问,是美国国会代表团时隔六年再次踏足中国。然而,仅在第三天,其真实目的便暴露无遗,这种急不可耐的态度,本身就说明了问题。美方显然是带着明确的任务而来,而且任务紧急,不容许任何拖延和铺垫。
波音的“七年之痒”:从全球巨头到“失血过多”的巨人
用一个字来形容波音公司目前的处境,那便是“难”。2024年,波音公司预计将面临巨额亏损,其金额之庞大,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,这对于一家全球顶级的航空制造商而言,无疑是沉重的打击。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,股价大幅下跌,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,投资者的信心跌至冰点,甚至比股价跌得更快。
雪上加霜的是,波音正被一波接一波的工人罢工浪潮所困扰。自2024年9月起,数万名工会成员走上街头,要求提高薪资待遇,直接导致生产线瘫痪,本就紧张的飞机交付计划因此变得更加捉襟见肘。
然而,这还不是波音最糟糕的困境。真正让这家公司声名扫地的,是其737 MAX机型发生的两次致命坠机事故,造成三百多人死亡,引发全球停飞,巨额赔偿让波音“吐血”。2024年1月,阿拉斯加航空的舱门脱落事件,更是让美国联邦航空局(FAA)不得不下令全面停飞检查。安全问题频发,谁还敢将乘客的生命托付给波音?
此刻的波音,犹如一个失血过多的巨人,看似仍能站立,实则已摇摇欲坠。在美国本土市场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,海外市场,尤其是中国市场,对波音而言,无疑是“最后的救命稻草”。
中国市场的“选择权”:从依赖到多元化的战略升级
然而,这根“稻草”却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,便被逐渐掐断。中国曾是波音最大的客户之一,航空市场的巨大潜力,预示着到2030年将需要数千架新飞机。但贸易摩擦的阴影笼罩下,中国对波音的订单几乎停滞,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欧洲的空客公司。
曾经与空客在全球民航市场“平分秋色”的波音,如今已是“一落千丈”。2024年全球民用客机市场份额统计显示,空客占据了52%的江山,波音仅剩35%,而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也凭借8%的市场份额崭露头角。在这种局面下,波音不仅失去了中国这个关键市场,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逐步下降。
史密斯此次访华,要求中国增加波音飞机订单,其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意图十分明显。一方面,中国庞大的订单能够为波音提供急需的现金流,让工人们得以重返生产线,恢复生产秩序。另一方面,如果中国这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市场能够重新选择波音,那么其他国家或许也会效仿,从而带动全球市场的风向。这便是所谓的“蝴蝶效应”,中国的市场选择,往往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向。
面对美方的请求,中国的回应十分明确:“要考虑,但要看情况”。这份底气从何而来?答案显而易见:中国已经拥有了“选择的资本”。
首先,中国拥有了自己的“航空脊梁”——中国商飞的C919。尽管2025年产能目标仅为25架,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,国际适航认证也仍在申请中,但C919已经开始向国内航空公司交付,订单数量已超过千架,发展势头强劲。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,2025年9月,C919成功获得了欧洲航空安全局(EASA)的适航认证预审通过。这意味着,中国在高端航空制造领域,正逐渐摆脱对外国产品的完全依赖。
其次,中国与欧洲空客的合作日益紧密。过去几年,中国从空客采购了大量的A320和A350飞机,2024年的订单更是超过百架。在2025年8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,空客又斩获了中国150架A320的大订单。这种多元化的选择,使得中国在国际谈判桌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议价能力。
中国人向来奉行“以诚相待,以礼相交”的原则,而非单方面的“施舍”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,美方必须拿出诚意,摒弃关税威胁。如果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的威胁,迫使中国购买波音飞机,那么中方自然不会接受。但如果美国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提出合作请求,中方则愿意认真考虑。这种立场的变化,正是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体现。
过去,在一些高端制造领域,中国确实依赖外部供应,只能被动接受他人的条件。然而,时过境迁,如今中国有了C919和空客的双重选择,为何还要受制于人?
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,中国现在更加注重规则和机制层面的对等。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“你给我技术,我给你市场”的交换模式,而是追求真正平等的合作。这种转变,决定了中方不太可能因为一时的订单诱惑而轻易妥协。
“交易思维”的局限性:中美经济外交的“新常态”
在中美关税暂缓期即将到期的关键时刻,美方代表团抛出波音采购要求,其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“交易思维”仍在作祟。无论是出于威胁还是合作的考量,有一点是确定的:平等合作是底线,这条底线绝不容触碰。
美国代表团此次的表现,活生生地上演了一场“外交失当”。原本是修复中美关系、增进理解的绝佳契机,却硬生生地被扭转成一场“商业推销大会”。要想打好“经济外交”这张牌,关键不在于嗓门有多大,而在于诚意有多足。一厢情愿的买卖,从来都做不长久。
美方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,暴露了一个根本性问题:他们仍然试图用旧有的思维模式来处理复杂的新问题。他们似乎还停留在“中国需要用市场换技术”的时代,并且以为美国依然可以“颐指气使”。时代早已变迁,但某些人的思想观念却未能跟上。
真正有效的经济外交,应该是“合作共赢”,而非单方面的“经济救援”。德国总理朔尔茨2024年访华,推动西门子在华投资,这是合作;日本软银的孙正义通过政府渠道推动对华科技投资,这同样是合作。然而,美国此次的做法,更像是一个“拿着橄榄枝去要饭”的滑稽表演。这种方式不仅收效甚微,还极易适得其反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评估报告指出,中美航空合作对全球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。但这种合作,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对等互利的基础上,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“施舍”。摩根士丹利预测,若中国恢复波音订单,将带动美国航空产业链2000亿美元的产值。这个数字固然诱人,但前提是美国方面拿出真正的合作诚意。
“强扭的瓜不甜”,这个道理连小孩子都懂,为何有些政客却视而不见?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这种急于求成的经济外交,往往会产生“饮鸩止渴”的效应。一方面,短期内或许能获得一些经济利益;另一方面,却会严重损害长期的政治互信。
中美关系走到今天,早已不是谁“求着”谁的时代。未来的合作,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石之上,这一趋势,谁也无法改变。
展望未来:诚意与规则,才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
预计此次事件将对2025年底的中美贸易协议谈判议程设置产生影响。如果美方依然固守“交易式”思维,那么此次“破冰”之旅,或许只会流于表面热闹,难以真正实现关系的解冻。
波音公司的订单问题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交易范畴,它深刻地影响着中美两国在国际经济、政治等多个领域的互动与合作。我们希望美方能够认清当前形势,拿出真正的诚意,与中方一道,共同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更加健康、稳定的方向发展。毕竟,真正的合作,需要的不是精打细算的算计,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。
说到底,经济外交这张牌要想打好,关键不在于嗓门有多大,而在于诚意有多足。一厢情愿的买卖,从来都做不长久。中美关系走到今天,已经不是谁求着谁的时代了。未来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,这个趋势谁也改变不了。
面对这样的经济外交新常态,各国是否还在墨守成规?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国际合作方式?这个问题,值得深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